趙佗(南越武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人物生平
平定嶺南
毛澤東曾經說過,趙佗是“南下幹部第一人”,他是開發嶺南的第一人。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創立了“東西萬餘裏”的南越國,以後“趙佗歸漢”,嶺南正式列入中國統一的版圖。
趙佗19歲獲賜護駕禦劍隨秦始皇出巡。公元前219年,被封副帥隨主帥任囂率領50萬大 軍征戰嶺南。公元前204年,創立南越國,自號“南越武王”公元前195年,漢高祖正式分封他為南越王”。呂後時期,漢越矛盾激化,呂後發兵南下攻打南越。他發兵抵抗,並反攻到湖南一帶。最後,即位稱帝,號為“武帝”。他重視傳入中原漢文化和先進生產技術,並融合越地社會,使嶺南生產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創下曆史偉業,成為一代偉人。從任囂、趙佗開始,嶺南有了人類文明的標誌――城堡和文字,發展冶鐵業,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曆史時期。曆史上許多讚頌趙佗的詩篇,表明了人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第一個王國,是一個地方性政權,是趙佗在公元前204年建立的,趙佗自稱“南越武帝”。其後臣屬西漢,接受漢朝封王。都城設在番禺(今廣州),廣州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古都。
南越國自公元前204年建立至公元前111年漢平南越,曆五代,共93年。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並和趙佗一起率領大軍經過四年努力,於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
和輯百越
秦始皇接著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囂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趙佗到龍川(今龍川縣佗城鎮)上任後,采取“和輯百越”的民族政策,並上書秦始皇要求從中原遷居50萬的居民至南越,加強漢越的民族融合。
秦朝末年,陳勝、吳廣領導農民大起義。反抗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這時,擁兵數十萬的趙佗與北方的冒頓並稱“北強、南勁”。趙佗按照任囂關於“秦為無道,天下苦之……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的臨終囑咐,封關,絕道,築起了三道防線,聚兵自衛。
任囂所說的“番禺負山險,阻南海”主要是指橫臥在江西、湖南和廣東、廣西邊境的五嶺。所謂五嶺,就是江西大庾縣與廣東南雄縣聯界的大庾嶺,湖南郴州與廣東交界的騎田嶺,湖南藍山縣與廣東西北交界的都龐嶺,湘桂交界的萌渚嶺,廣西興安縣和湖南交界的越城嶺。
“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麵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製,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捍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
公元前208年,趙佗封關、絕道;3年後,於公元前205年兼並桂林、象郡,從而統一了嶺南地區;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今廣州)。這是嶺南第一個都城。
南越國的疆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麵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麵瀕臨南海,“東西萬餘裏”的廣大地域。大體上東接泉州,北以五嶺與江西、湖南交界,西北至廣西西北部的南北盤江(紅水河上段),西南到今越南的中北部地區。
如何對南越國的廣大地域實行有效控製和實際統治;是擺在趙佗麵前的關鍵問題,這方麵,趙佗是有獨創性和取得成功的。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製,仿效漢朝製度,郡縣製和分封製並行,並實施中央官製和地方官製,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製和實際統治。
在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製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製。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製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在文化上,首先是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鍾、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在民族政策上,趙佗實行“和輯百越” 的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曆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南越稱王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繼位,由於他的暴政激起了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並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秦朝滅亡後,前203年[2],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 南越國的疆土,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至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今廣州市。
臣服漢朝
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決定不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南越稱帝
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後臨朝,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出售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覺得呂後可能會通過長沙國(漢朝的另一個藩屬國,位於南越國北部,現湖南省境內)來吞並他,於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出兵攻打長沙國,並在打敗長沙國的邊 境數縣後撤回。
呂後隨即派遣大將隆慮侯和周灶前去攻打趙佗,但由於中原的士兵不適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後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
這時的趙佗憑借著他的軍隊揚威於南越一帶,並通過財物賄賂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甌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範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號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歸複漢朝
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並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財物。接著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
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係,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號歸複漢朝,仍稱“南越王”。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象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內,趙佗仍然繼續用著皇帝的名號。
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南越王趙佗去世,享年約一百餘歲,葬於番禺(今廣州)。趙佗死後,其後代續任了四代南越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被漢朝所滅。
為政舉措
政治
在政治上,實行郡國並行製,仿效漢朝製度,郡縣製和分封製並行,並實施中央官製和地方官製,確保政治上的有效控製和實際統治。
趙佗建立南越政權時,起初是以“中國人相輔”,“以其黨為假守”,是用中原人來進行統治。但長此下去,會與當地的越人首領發生利害衝突,這對南越政權無疑地是一種威脅。 趙佗看到這種局勢,注意到吸收當地有威望的越人首領到南越國的中央來參加政權管理。如越人首領呂嘉頗得嶺南越人信服,趙佗就任用他為南越王國的丞相,直接參予處理王國大事,呂嘉的弟也被封為將軍,呂嘉宗族中“為長吏者七十餘人”。此外,南越王室還吸收了許多其他越人在軍隊和政權中擔任官職。如歸義侯鄭嚴和田甲,馳義侯何遣,趙郎都稽,湘長侯桂林監居翁,甌駱佐將黃同,嘹侯畢取,揭陽縣令史定等,這些人都是見於《史記》或《漢書》中的身任南越國官職的越人。 除此之外,在越人部落強盛的地方,趙佗還采取分封越人首領為王的做法,讓“諸雒將主民如故”,例如在交趾地區分封的西於王,就是如此。
軍事
在軍事上,趙佗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製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對號稱“帶甲百萬有餘”的軍隊實行有效指揮和控製。
經濟
趙佗是中原先進耕作技術、打井灌溉技術和冶金、紡織技術的傳播者、推廣者。他和首批南遷的中原官民把中原耕牛犁田和使用鐵製農具的技術傳播到嶺南,極大的促進了嶺南農耕業的發展。
在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改變以前的“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耕作方法,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製陶業、紡織業、造船業,並發展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促進了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他還出動官兵助民鑿井,修渠灌田,推進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文化
趙佗在開發邊疆、傳播文明方麵,是引導嶺南百越部落從原始氏族社會迅速走向文明時代的文化先驅和偉大政治家。
在文化上,首先是中原漢文字的使用,《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出土文物發現不少漢字。百越是一個能歌善舞的部落,有越舞和漢式舞。還有編鍾、銅樂器和各式飾畫、壁畫等。
趙佗治理南越,非常重視“以詩書而化國俗”,利用中原先進的文化和倫理道德教化、誘導越人,教育他們贍養老弱、廢除群婚。還利用行政手段推廣中原漢字,教育越人“習漢字,學禮儀”,從而使“蠻夷漸見禮化“。迅速推動嶺南地區文化的發展和社會進步。
社會
趙佗實行“和輯百越” 的政策,提倡中原人與嶺南人通婚,尊重嶺南人的風俗,促進融合和社會和睦發展。
通婚是和睦中原人與嶺南人關係、增進中原人與嶺南人間友好感情的重要渠道。趙氏政權對此頗為重視。南越王室從自身做起,帶頭與嶺南越人通婚。例如南越明王趙嬰齊就娶越女為妻,生子建德,封為高昌侯。丞相呂嘉連相三王,其宗族中“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甚至還與遠離番禺的蒼梧王趙光聯婚。因此,中原人與嶺南人的民間通婚就更加普遍了。這個事實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外來的中原人與當地的嶺南人的關係是比較融洽的。
嶺南百越部落的生活習慣、社會風俗與中原華夏部落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中原人歧視越人的不同習俗,就容易挫傷嶺南人民的感情。於是趙佗帶頭尊重和順從嶺南風俗習慣,例如他公開宣稱自己是“蠻夷大氏老”,還脫掉中原的官服,采用越人的服飾。
從大量的文字記載和出土文物說明,南越國是嶺南文明的奠基時期,趙佗創建南越國使嶺南社會經濟實現飛躍式的跨越發展,使嶺南社會形態從原始社會的分散的部落統治,一躍跨入封建社會的有序發展,為今後的曆史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物故地
河北省正定縣:漢高祖時為恒山郡 真定縣(治所在今石家莊市長安區東古城村),趙佗的出生地。
廣東省龍川縣:秦朝時為南海郡龍川縣,趙佗平定南越後做了6年龍川縣令。
廣東省廣州市:秦朝時為南海郡番禺縣,是南海郡郡治所在地,趙佗做了4年南海郡郡尉。秦滅亡之後,趙佗又以番禺為都城,創立了南越國。番禺也是他的墓葬所在地。
趙佗先人墓地:漢文帝派人修建,在今石家莊市新華區趙陵鋪鎮,2006年重修為趙佗公園。
備注
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並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的研究文獻均以《史記》的有關記載推算而得。所以目前對南越國建國年代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前203年(參見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網站),一說是前204年(參見《南越國史》,張榮芳黃淼章著,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人物墓葬
趙佗死後,是由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安排殯葬,到如今趙佗陵墓依舊能長期保存不留痕跡,第二代南越王趙胡確實費了不少心機。根據考古學家分析,雖然趙佗墓地是由他生前選定,但在實際的下葬中出現了不少假象和迷霧,另後人不知趙佗墓所在。
廣州也曾發掘過一些漢代大墓,下葬物品中包括一些精美的玉佩飾,由此可見墓主的身份地位顯赫,一度的懷疑為某位南越王的墓。從墓中出土的玉劍飾推斷,墓主應為男性。但之後考古人員推斷,此墓可能就是文獻中記載的南越國第三主趙嬰齊的陵墓,並非趙佗墓。
關於趙佗墓有大量的文獻記載:“佗死,營墓數處,及葬喪車從四門出,故不知墓之所在。惟葛蒲漳側,古馬知上有雲:u2018山掩何年墓,川流幾代u2019人。遠同金騾裹,近似石麒麟。u2019時莫解之,但疑其墓不遠。蔡如鬆雲:u2018舊說即悟性寺也。u2019今蒲澗之南,枯家數千,人猶謂越王疑家。”(出自《蕃禺雜誌》)葛蒲澗在廣州白雲山,此記載把趙佗陵墓說成在白雲山上; “南越王趙佗,相傳葬廣州禺山,自雞籠崗北至天井,連山接嶺,皆稱佗墓。” (出自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
按古史記載,趙佗下葬時喪車四出,以使人無法確定他墓葬的確切位置。多年來,對於他的墓葬大致有古番禺城的城西南、城西、城西北、城北、城東北等說法。所謂古番禺城,為三國時吳國交州刺史步騭所建,大致在今廣州越華路以南、文明路以北、倉邊路以西、吉祥路以東的地區。
《傳奇》記載,崔煒在這個墓中,見到了數間“垂金泥紫,飾以珠翠”的“錦繡幃帳”,極其奢華。隨後他遇見了四位身著古裝的侍女,告訴他這是“皇帝玄宮”,並給了他一顆寶珠,讓他離去。崔煒出洞穴後到波斯商人處悄悄賣這顆寶珠。有一位“老胡人”,問他:“郎君得入南越王趙佗墓中來?不然者,不合得斯寶。”老胡人告訴崔煒,這是波斯國寶陽燧珠,西漢南越國年間流入嶺南,後被趙佗殉葬。他給了崔煒一筆巨款買下寶珠,泛舟離去。
家庭成員
族弟:蒼梧秦王趙光
兒子:太子趙始(一作趙仲始)
兒媳:太子妃 媚珠(安陽王之女)
孫子:趙胡
重孫:趙嬰齊
重孫媳:�褪希㪯
曆史影響
趙佗從前219年作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萬大軍的副帥,一直到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參與治理嶺南81年。其間由於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在越南陳朝時,追封他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
古籍記載
大越史記全書中對趙佗的記載
【趙紀】
武帝 在位七十一年,壽一百二十一歲。 (趙氏因秦衰亂,殺秦長吏,據有嶺南之地,稱帝,與漢抗衡,享國傳祚,百年而後亡,亦英雄之主也。)姓趙,諱佗(漢真定人也),建都番禺(今在廣東是也)。
1 甲午,元年。秦二世三年(公元前二0七年)
帝並有林邑、象郡之地,自立為南越王。
乙未,二年。西楚霸王元年、漢王劉邦元年(公元前二0六年)
1 是歲,秦亡。
丁酉,四年。楚項籍三年、漢劉邦三年(公元前二0四年)
1 冬,十月,晦,月食。
2 十一月,晦,日食。
戊戌,五年。楚項籍四年、漢劉邦四年(公元前二0三年)
1 秋,七月,有星孛於大角。
己亥,六年。漢高帝五年(公元前二0二年)
1 春,二月,漢王即皇帝位。是歲,西楚亡。
癸卯,十年。漢高帝九年(公元前一九八年)
1 帝令二使典主交趾、九真二郡。
乙巳,十二年。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一九六年)
1 漢既定天下,聞帝亦己王越,因遣陸賈,往拜帝為南越王,授璽綬,剖符通使,使和集百粵,毋為寇災。使者至,帝踞見賈。賈曰:“王本漢人,親戚、墳墓皆在於漢。今反本俗,欲據於此,與漢抗衡為敵,豈不謬哉。且夫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惟漢帝寬仁受人,民皆樂從。起豐沛,先入關,據鹹陽,攘除凶醜,五年之間,撥亂反正,平定四海,此非人力,殆天與也。漢帝聞王王此,常欲一決勝負,以百姓新勞苦,故罷之。遣使奉其印綬遺王,王宜郊迎謁,示其敬也。今既不然,備禮見之,可也。奈何,自恃百粵之眾,慢易天子使者。天子聞之,發兵問罪,則王將如之何。”帝蹶然興起曰:“居此日久,殊失禮義。”因問賈曰:“我與蕭何,曹參孰賢?”曰:“王自賢。”又問:“我與漢帝孰賢?”賈曰:“漢帝繼五帝三王之業,統理乎漢,人以億萬計,地方萬裏,物殷民富,政由一家,開辟以來未之有也。今王,眾不過十萬,雜處山海間,譬如漢一郡也,何乃比於漢。”帝笑曰:“吾恨不起於彼,何遠不若漢。”賈默然色沮。乃留賈居數月,曰:“越中無足與語。至生來,令我日聞所不聞。”賜賈��中裝直千金。及賈歸,複賜千金(��中裝,謂以珠寶裝裏入囊��中)。
丙午,十三年。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一九五年)
1 夏,四月,漢帝崩。
庚戌,十七年。漢惠帝盈四年(公元前一九一年)
1 夏,漢立原廟於渭北。
癸醜,二十年。漢惠帝七年(公元前一八八年)
1 春,正月,朔,日食。
2 夏,五月,日食,既。
3 秋,八月,漢帝崩。
乙卯,二十二年。漢高後呂雉二年(公元前一八六年)
1 夏,六月,晦,日食。
丁巳,二十四年。漢高後四年(公元前一八四年)
1 漢禁南越關市�器。帝曰:“高帝立我,通使共器物。今高後聽讒臣,別異漢越器物。此必長沙王計,欲倚漢威德,圖我國而並王之,自為功也。”
戊午,二十五年。漢高後五年(公元前一八三年)
1 春,帝即皇帝位,發兵攻長沙,敗數郡而還。
庚申,二十七年。漢高後七年(公元前一八一年)
1 漢使隆慮(音林閭)侯周灶擊南越,以報長沙之役。會暑濕,大疫,遂罷兵。帝因此以兵威財物,招撫閩越,西甌貉(即交趾、九真)皆從屬焉。東西萬餘裏,禦黃屋左纛,稱製與漢並。
辛酉,二十八年。漢高後八年(公元前一八0年)
1 秋,七月,高後崩,諸大臣迎立代王恒,是為文帝。
壬戌,二十九年。漢文帝恒元年(公元前一七九年)
1 漢帝為帝親塚在真定者置守邑,歲時奉祀。召其昆弟為尊官,厚賜之。問宰相陳平,舉可使越者。平言陸賈先帝時,曾使越,漢帝召賈為太中大夫,謁者一人為副使,往遺帝書,曰:“謹問,南越王甚苦心勞意。朕,高帝側室之子也。棄外,奉藩於代。道裏遼遠,壅蔽樸愚,未嚐致書。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諸呂擅權為變,不能獨製,乃取他姓子,為孝惠皇帝嗣,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朕以王侯,吏以王書罷將軍博陽侯。其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塚。前日聞王發兵於邊,為寇災不止,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將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之也。朕欲定地犬牙之相製者,以問吏。吏曰:u2018高皇帝所以界長沙者,王之地也。不得擅變焉。u2019今也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財,不足以為富,服嶺以南,王自治之,雖然王之號為帝,兩帝並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爭也。爭而不讓,仁者不為也。願與王分棄前��,終今以來通使如故。。故使陸賈往馳諭告王以朕本意,王亦受之,毋為災矣。因以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願王聽樂消憂,存問鄰國。”賈至,帝謝曰:“謹奉詔為藩王,長供職貢。”於是下詔曰:“朕聞兩雄不俱立,兩賢不並世。漢皇帝,賢天子。自今去帝製、黃屋、左纛。因為書稱蠻夷大長,老夫臣佗�b死再拜上書皇帝陛下,老夫故越吏也,高帝賜璽綬,以為南越王。孝惠皇帝即位,義不忍絕,所賜老夫者甚厚。高後用事,別異華夷,出令曰:u2018毋予南越金、�、田器、馬、牛、羊、即予,予牡,毋予牝。u2019老夫處僻,馬、牛、羊齒已長。自以祭祀不修,有死罪,使內使潘、中尉高、禦史平凡三輩上書謝過,皆不反。又風聞老夫父母墳墓已壞削,兄弟宗族已誅泯,故吏相議曰:u2018今內不得振於漢,外無以自高異於吳u2019,故更號為帝,自帝其國,非敢有害於天下。高皇後聞之大怒,削去南越之籍,使使不通。老夫竊疑長沙王讒譖,故發兵以伐其邊。老夫處越四十年,於今抱孫焉。然夙興夜寐,寢不安席,食不甘味,目不視靡蔓之色,耳不聽鍾鼓之音者,以不得事漢。今陛下幸哀憐,複故號,通使如故。老夫死,骨不朽,改號,不敢為帝矣。謹因使使者,獻白璧一雙,翠羽千尾,犀十座,紫貝五百,桂�滓黃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b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陸賈得書還報,漢帝大悅。自是南北交好弭兵,民得休息矣。
癸亥,三十年。漢文帝二年(公元前一七八年)
1 冬,十月,晦,日食。
甲子,三十一年。漢文帝三年(公元前一七七年)
1 冬,十月,晦,日食。
2 十一月,晦,日食。
辛巳,四十八年。漢文帝後元四年(公元前一六0年)
1 夏,四月,晦,日食。
甲申,五十一年。漢文帝後元七年(公元前一五七年)
1 夏,六月,漢帝崩,詔短喪。
2 秋,九月,有星孛於西方。
乙酉,五十二年。漢景帝啟元年(公元前一五六年)
1 漢詔令郡國立太宗廟。
丙戌,五十三年。漢景帝二年(公元前一五五年)
1 冬,十一月,有星孛於西方。
丁亥,五十四年。漢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
1 春,正月,長星出西方。
2 是月,晦,日食。
戊子,五十五年。漢景帝四年(公元前一五三年)
1 冬,十月,晦,日食。
癸巳,六十年。漢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
1 夏,四月,有星孛於西北。
2 秋,九月,晦,日食。
甲午,六十一年。漢景帝中元三年(公元前一四七年)
1 秋,九月,有星孛於西北。
2 是月,晦,日食。
乙未,六十二年。漢景帝中元四年(公元前一四六年)
1 冬,十月,晦,日食。
丁酉,六十四年。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
1 秋,七月,晦,日食。
2 時,帝凡遣使如漢,則稱王、朝請以比諸侯,於國內則從故號。
戊戌,六十五年。漢景帝後元元年(公元前一四三年)
1 秋,七月,晦,日食。
庚子,六十七年。漢景帝後元三年(公元前一四一年)
1 冬,十月,日月皆赤。
2 十二月,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庭中(天庭即龍星、右角、太微、宮垣十星,在翌軫之地、天子之宮、五帝之座)。
3 春,正月,漢帝崩。
壬寅,六十九年。漢武帝徹建元二年(公元前一三九年)
1 春,正月,晦,日食。
2 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
癸卯,七十年。漢建元三年(公元前一三八年)
1 秋,七月,有星孛於西北。
2 九月,晦,日食。
甲辰,七十一年。漢建元四年(公元前一三七年)
1 帝崩,諡武。孫胡立(後陳朝封帝,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
黎文休曰:遼東微箕子不能成衣冠之俗,吳會非泰伯不能躋王霸之強。大舜,東夷人也,為五帝之英主。文王,西夷人也,為三代之賢君。則知善為國者,不限地之廣狹,人之華夷,惟德是視也。趙武帝能開拓我越,而自帝其國,與漢抗衡,書稱老夫,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業,其功可謂大矣。後之帝越者能法趙武,固安封圻,設立軍國,交鄰有道,守位以仁,則長保境土,北人不得複恣睢也(恣睢反目貌)。史臣 吳士連曰:傳曰:有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帝何修而得此哉。亦曰德而已矣。觀其答陸賈語,則英武之成,豈讓漢高。及聞文帝為帝親塚置守邑,歲時奉祀,及厚賜其昆弟,則又屈於漢。於是宗廟饗之,子孫保之,非以德耶。《易》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帝其以之。
藝術形象
2008年電視劇《南越王》:呂良偉 飾 趙佗
2010年電視劇《大風歌》:臧金生 飾 趙佗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